近年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频繁上演着“好戏连台”,尤其是中乙联赛。曾经承载着俱乐部梦想的平台如今却成为了众多业余球队展示实力的舞台。观察本赛季排名表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排名前列的球队大多去年还在中冠踢球!这说明职业联赛正逐渐变得“业余化”。
业余球队如何轻松进入中乙并立即崭露头角?原因不言而喻:上赛季中甲“解散潮”将低级别联赛门槛拉至最低,导致大量中冠球队借机晋级中乙,如广东广州豹和大连鲲城。这些球队实现了两年连升两级的壮举,堪称“屌丝逆袭”的现实版。
但中乙球队的水平怎样?本赛季的排名显示,去年中乙老将纷纷陷入中下游。例如,上赛季中乙老牌湖南湘涛今年仅排名第八。相比之下,资金较少的队伍更是望尘莫及,被原本的业余中冠球队压制。在当今中乙赛场上,业余球队已经不再是“陪跑者”,而是各队心头的一座障碍。
此外,职业联赛的“职业性”何在?眼下的中乙几乎没有完全职业化的球队,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计划。没有清晰的职业界限,甚至连中甲垫底球队也难说能否击败这些中冠新军。
展开全文
“业余队涌入”并非全无好处。它意味着更多企业愿意投资足球,更多球员追求梦想。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足球,有望提高足球人口基数,为中国足球未来奠定基础。然而,若业余球队一开始就成为联赛主角,整个联赛的健康将受到威胁。
中乙已经沦为“草台班子”的代名词,职业和业余的分界几乎被抹去。呈现业余化现象需要引起反思:稳定的俱乐部、投资和发展计划是健康职业联赛的必要条件。中乙离这一标准仍有很长距离。
下一步的关键不是“瞎折腾”,而是解决俱乐部入场和资金问题,真正提升联赛的职业水准。否则,职业联赛只会越来越像个草台班子,需积极应对这一“业余”困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